央视网:烟花的禁与放该被正视了!政府不妨认真倾听。
烟花的“禁”与“放”考验政府治理能力“今年,我们能不能‘爆竹声中一岁除’?”
(相关资料图)
新春将至,烟花爆竹的“禁”与“放”,再次成为舆论场上的焦点。地方政府在陆续出台新规,西安、郑州等地重申全面禁放,北京、大连等地规定限时燃放,杭州则把它列入“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”。
一时叫好者有之,辩驳者有之,莫衷一是。一声“爆竹”几点“烟花”,缘何拥有如此大的能量?
这背后既有公众对驱疫逐疠的期待,也有逐渐升腾的烟火气,让走出三年疫情阴影的人们,渴望着重新找回错过的生活。以当下的热度看,如何做好“禁”与“放”这道题,不仅是一次关乎民意的平衡抉择,更是一次地方治理能力的小考。
“禁”与“放”?何去何从?
我们为什么要燃放烟花爆竹?其本质仍是一个文化命题,文化传承需要有具体载体。
烟花爆竹在中国的历史颇为久远,最早可追溯至先秦的“爆祭”和“庭燎”。在南北朝编撰的古籍《荆楚岁时记》中也有记载:“正月一日,是三元之日也。谓之端月,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、燃草、以辟山魈恶鬼。”
“能使妖魔胆尽摧,身如束帛气如雷。”烟花爆竹不仅仅是年味儿的象征,更是传统故事里驱赶年兽、祛病驱邪的精神寄托。在年关,人们将文化认同、阖家团圆、寄望新年等诸多情感浓缩在这一挂鞭炮、一束烟花之中,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延续千年的浪漫情怀与文化的仪式感。
往往一听到爆竹声,人们流淌在骨血中、根植于传统的“文化情怀”就会骤然发酵。有人会戏称,DNA都动了。然而,无可否认的是,多年全面禁燃和三年疫情冲击,种种举措正让我们的年味,陷入无处安放的尴尬——
但同时,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,今年过年,尤其不应该随意燃放烟花。当下,疫情仍未彻底远遁,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,燃放烟花所造成的空气污染,会加重病人病情。
在医疗资源紧张、血库缺血的情况下,一旦在燃放烟花时不小心炸伤手脚、崩伤眼睛,不仅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,还可能会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。
此外,燃放烟花还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,每年春节前后,都能看到不少因为燃放烟花引发火灾、爆炸等事故的新闻。
“禁”与“放”,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情况,大城市跟小城市有不同,山区城市跟沿海城市有不同,农村跟城市也有不同。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有不同的维度,比如:全面禁放、特定时段许可燃放、特定地区许可燃放、由特定单位统一集中燃放等多种选项。
对于网络上的不同声音,有关部门不妨认真倾听,结合本地实际情况,努力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,从而制定出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满意的方案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搞“一刀切”。央视网:烟花的禁与放该被正视了!政府不妨认真倾听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