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览现场
展览现场
汉字,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,其不仅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,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。在方寸之间,承载了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汤汤之水,更浓缩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历史长卷。
(资料图片)
它从何处来?它历经了怎样的潮起潮落、世事变迁?它为何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至今……6月10日,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式到来,主场城市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。作为主场的重要活动,“汉字中国——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”展览当天成都博物馆与观众正式见面。
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刻画符号、国宝级文物敦煌遗书、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《去国帖》……作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、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文明史诗重磅大展,此次展览获得了全国40家文博机构鼎力支持,220件重磅文物精品汇聚展厅。其中,一级文物70件,珍贵文物90%以上。漫步展厅中,除了被这些跨越数千年的精美文物所折服,其背后所承载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,更让现场观众心潮澎湃,久久难以平静。
探寻汉字之“源远”
“刻符龟甲”开启汉字穿越之旅
刻符龟甲 裴李岗文化(距今约8000年-7000年)河南博物院藏
时代更迭,斗转星移,汉字的字形与结构、书写的介质与载体虽屡有变迁,却能跨越千年,延续至今,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璀璨。于是,当观众踏入“汉字中国”的序厅里,在两块展示着星空长河的投影屏幕中,距今8000余年前的“贾湖刻符龟甲”静静被展示在展柜中,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汉字源头,上面铭刻着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刻画符号,似乎一眼就让人拉入了汉字的浩瀚而广阔的历史中。
据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主任魏敏介绍,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,分别是——“源”“远”“流”“长”,用四字构建讲述脉络,见字剖意,释读萃图成字之“源”、文以载道之“远”、福泽广布之“流”、文脉绵延之“长”。在第一单元“源”中,主要阐述了汉字的起源,更展示着汉字是如何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也逐渐成熟的。
于是,在第一单元中,观众得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,是如何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刻绘符号;了解到至晚于商代,汉字已走过漫长的“童年时代”,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甲骨文;更能在现场众多精美的青铜器中,瞥见周人铸造于其上的金文;还有在春秋战国之际,汉字在时代的呼应下,朝着简易化、大众化的方向发展。
“从甲骨文开始,这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。”策展人说,甲骨文是世界公认的、成熟的文字系统,也是东亚地区目前可见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,所以甲骨文对于汉字发展的意义是里程碑式。展览中,就展出了不少来自商代的甲骨,其中记载的内容有田猎、祭祀、祈雨等等。通过商代的甲骨文,人们能够了解到商王朝较为广阔的文化图景。
史墙盘 西周(约前1046-前771年)共王时期 宝鸡周原博物院藏
值得一提的是,来自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史墙盘也亮相这一单元,此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,更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文物。能看到,史墙盘的盘形巨大,底部铸有铭文284字,铸于西周共王时期,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做。据介绍,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的内容非常吻合,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,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,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。“这件史墙盘,它的铭文是非常规整的,有横有列,体现了周王室在鼎盛时期的礼制规范下,展现出的中国的文化向心力。”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尽七世之烈,平定天下,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——秦朝。“书同文字”政策的实行,保障了秦法在更广阔疆域内的施行,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。而第二单元“远”的故事,就从其中讲起。策展人表示,第二单元主要展示的是秦汉唐时期的内容。在此单元中,观众能够看到在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,汉字是如何奠定起国家统一的基础,又如何成为民族融合的纽带的。
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秦(前221-前207年) 镇原县博物馆藏
“汉字的第三次比较大的变化,就发生在秦朝,其依靠政治手段第一次统一了文字。”魏敏说,秦始皇以秦文字为基础,取六国文字之长,整理形成统一的官方字体——小篆。展厅中,一件来自镇远县博物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,正是铸造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年,主要记载了始皇统一天下,下诏要求全国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。“这块诏版上的文字,就是典型的秦小篆。”
见证汉字之“流长”
名家真迹勾勒中国书法发展面貌
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,汉字不仅描绘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卷,更体现着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、审美体系、才情气质。于是,历史中的文人墨客,将人格、精神、理想也倾注于笔尖,书写在纸上。特别在宋元明时期,中国文人群体精神崛起,于是在第四单元“长”中,观众可以见到历史名家书法真迹,不少珍稀文物亮相,更勾勒起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的面貌。
其中,宋徽宗赵佶的行书作品《方丘敕卷》就在此单元里。作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,宋徽宗在书画等艺术领域天赋非凡,更创造了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——瘦金体。魏敏介绍,宋徽宗的行书草书极为罕见,所以此文物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。
辛弃疾行楷书《去国帖》 宋(960-1279年) 故宫博物院藏
此外,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《去国帖》也震撼登场。在大众印象中,他是一位豪放派的词人,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将领。策展人说,辛弃疾在二十多岁时就奉命抗金,之后宦海沉浮也一直没有放下初心,想要报效国家,收复北地。而此帖是《宋人手简册》中一页,内容为酬应类。文中“秋初去国……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”,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“茶寇”赖文政事。“里面有讲到辛弃疾平茶寇的一些事,也表现了他从政为官的能力。”
祝允明草书《岳阳楼记》 明(1368-1644年) 湖南博物院藏
米芾《方圆庵记》宋拓本、黄庭坚楷书《狄梁公碑册》明拓本、明代祝允明草书《岳阳楼记》、赵孟頫章草书《急就章册》……历代名家书法真迹和拓本,也在这一单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书法之美。
有趣的是,展览中还“复刻”搭建了一处古代的书房,让观众也能穿越时空,体会到古代文人是如何在一方天地之中,诵读经典,醉心书写,滋养闲情雅趣的。策展组成员卢虹说,这个场景是特意按照传统书房的样式所构造的,在书窗是用投影展示的传统山水画。“我们想要体现的是文人的心怀天下,又在书房这一片天地中,书写出具有文人风骨的书法艺术作品。以书房的这一小天地,见他们心中的宽广世界。”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